萝卜是萝卜,刀是刀
最近一个月,萝卜刀在全国中小学生的世界里彻底火了。
《孤勇者》背影模糊,“鸡你太美舞”香消玉殒。现在,“萝卜刀”才是中小学生之间的流行密码。只要你抛出这三个字,就能立刻打开他们的话匣子。
萝卜刀,如其名,小如萝卜丁,通体塑料。名字里带“刀”,是因为仿了刀具的大致外形,前端是钝角,刃的部分平时藏在刀身里,咔嗒一甩便能“出鞘”。
孩子们就这样手握萝卜刀一边甩来甩去,一边互相刺来刺去,在反复出鞘的啪嗒声中,仿佛获得了某种神奇的乐趣。
作为一个玩具,萝卜刀的普及程度相当惊人。在我娃的小学,无论男孩女孩,几乎是人手一把的状态。老师课间随机抽查,在小朋友们面前手一摊,每个人都老实掏出自己的萝卜刀。
类似于“没有萝卜刀,你不配和我做朋友”之类的口号,也迅速在小孩子们中间流行开来。
这一阵风来得蹊跷,短短时间内,“萝卜刀”绕过了家长,直接在小孩中完成了病毒式传播。
成年人迷惑,“现在小学生玩萝卜刀就像当年跳皮筋一样,不知道怎么就全国统一了。”
事实上,在流行背后,有短视频这类社交媒体作为推手。在微信指数中,“萝卜刀”最近一个月搜索指数暴涨。波动起于9月18日,最高峰值出现在9月24日,八成以上的热度都来自视频号。流量让人们趋之若鹜,关于萝卜刀的短视频也越来越多。
这些带上“萝卜刀”关键词的视频,也几乎都是账号中点赞量最高的视频。
在更接近小学生的传播链条上,校门口的小卖部,则发挥了更底层的作用。很多中小学学校附近的一家文具店,作为热销爆款,售价在5元到10多元不等的“萝卜刀”,都被摆放在进门可见的显眼位置。这些“萝卜刀”颜色各异,有的包装上还标有“解压”“搞笑”“整蛊”“抖音爆款”等字样。
不过,萝卜刀走红之下,争议的声音也越来越多。有家长认为,该玩具存在一定的危险性, “不能进入校园”;也有人认为不必成为“惊弓之鸟”,“难道圆规三角尺不比它锋利,难道也要禁止入校吗?”
对于爆火的“萝卜刀”,家长和社会大可不必如临大敌,但绝不能毫不在意。
10月10日,正值世界精神健康日。一直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询师夏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:
“儿童玩萝卜刀,主要还是出于一种模仿的心理啊,就像‘过家家’。萝卜刀容易让我们放松警惕,可能不会直接地带来肢体伤害。但是它在心理意象上仍然是一把刀,它是一个刀具。我们不反对孩子玩这把刀,但我们禁止玩这把刀的不当行为。比如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动作;玩耍时注意方式和力度;避免伤害到眼睛等身体脆弱部位;不能在容易导致意外发生的场景玩……”
萝卜刀的流行确实加大了未成年人对攻击性的试探以及对父母、老师教育行为的挑战。或许,对于性格平和的未成年人,影响不大。但是对于压抑自我、父母管教严格要求多的未成年人,它的危害在于形成一种习惯,一种暗示,并深埋于心中,犹如定时炸弹。一旦引爆的诱因来临,潘多拉魔盒就有可能开启,容易引发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。
萝卜刀带来的争议,并非“本能抗拒新鲜事物”这么简单,本质上折射出的是公众对玩具的“安全健康”的需求。毕竟只有这样的玩具才更能持久,就像“七巧板”“毽子”“陀螺”等,不但影响几代人,还能成为经典。
来源 | 晶报APP
记者 | 朱健
编辑 | 李一凡
往期推荐
点一下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看到